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行業 > 教育 >
十年磨一“件” 鑄就“軟”實力
2021-08-12 11:08:07作者:來源:中國信息主管網
摘要 第十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初賽評審,歷時七天,于7月30日在北京圓滿結束。...
作品數量、質量再創新高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等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教師,會同來自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浪潮云信息技術股份公司、中移(蘇州)軟件技術有限公司、麒麟軟件有限公司、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東軟教育科技集團、南京開江科技有限公司、蘇州中科天啟遙感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國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航天龍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擎天軟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人大金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專家,以“線上遠程評審+線下評審”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出324件作品,晉級決賽。
第十屆大賽學生提交的作品數量再創新高。參賽高校覆蓋全國31個省份,參賽隊伍覆蓋千余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高校800余所,高職院校200余所,211、985高校百余所,累計近2萬名大學生參賽,影響力持續擴大。本屆大賽共有5500余支隊伍在線報名。從區域分布情況看,江蘇、山東、四川、湖北、廣東五省提交作品數量居全國前列,占總量的41%。從參賽高校類型看,211、985高校占27%,普通高校占51%,??萍案呗氃盒U?2%。
聚焦產業發展重點,將技術難題凝練成賽題,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最佳實踐,更是“中國軟件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第十屆大賽共公布賽題17道,其中本科組 10道、高職組7道。賽題涉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熱點技術,更加貼近產業發展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大賽評委會專家邵兵指出:“本屆大賽賽題緊跟產業發展步伐,17道賽題中有9道(A1、A2、A3、A4、A5、A7、A9、B2、B4)涉及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度學習技術,還有5道聚焦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及應用(A6、A8、A9、B2、B7),這也是當前產業發展重點和學術研究的熱點。”
十年磨一“件” 今朝試鋒芒
賽題“A7新聞文本分類算法”“A4林業有害生物智能識別”受到本科組參賽選手的廣泛關注。“B1在線數據可視化分析平臺”“B3高并發條件下消息隊列的設計與實現”兩道賽題頗受高職組選手的青睞。
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教授、大賽評委會專家文偉平參加過七屆大賽的評審。文偉平表示,從參與評審的情況來看,參賽團隊的專業水平、職業素養、創新能力有一定提高。“過去選手是在成熟的系統或平臺中完成一件作品的軟件開發,現在的作品更多要結合新技術新平臺新應用,如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云計算及工業互聯網等。另外,近幾年部分出題企業希望通過大賽有針對性地豐富國產基礎軟件應用生態,滿足自主可控需求。這就要求團隊對不僅對這類賽題的廣度和深度有更精準的把握,還要熟悉國產操作系統及國產中間件。這都對參賽團隊的專業水平,基本素質及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文偉平參與評審四道賽題的作品,分別是A6信創平臺中的手寫輸入法、A9基于國產操作系統的人工智能應用、B4輔助桌面讀屏軟件、B5非標準地址的標準化處理。“與往年相比,參賽作品的質量有進一步的提高,作品的規范性加強,內容創新性方面有進步。特別是聚焦‘信息技術創新平臺的應用軟件開發’的作品,很多都可圈可點。尤其是‘A6信創平臺中的手寫輸入法’這一賽題中的作品‘妙筆手寫輸入法’,幾乎接近mac操作系統中的手寫輸入法,無論是識別率還是易用性,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我們能夠感受到參賽選手特別用心地在設計作品。”
北京工業大學信息學部軟件學院教學副院長張麗參加賽題“A10疫情信息查詢及趨勢預測系統”評審后表示,作品的整體完成度較好,大部分作品都實現了分布式存儲,并選擇一兩個算法預測疫情趨勢。有些作品不但基本功能實現非常完備,界面設計清新簡練;還基于系統數據和功能,實現了防疫求助、APP端等其他相關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浪潮云信息技術股份公司的評審專家邢生陽參與了賽題“A7新聞文本分類算法”的評審。“高質量的作品非常多,競爭十分激烈,‘準確率’是考察作品晉級的主要指標,晉級選手提交的作品準確率都比較高。”邢生陽建議,“參賽選手應盡可能地優化程序,對參數進行調優,實現更高的準確率;同時優化界面,盡可能讓識別的結果更加直觀。”
來自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的評審專家劉艷芳在評審完賽題“B1線數據可視化分析平臺”后表示:“可以感受到參賽選手認真的態度,執著的精神。80%的作品能夠實現題目要求的基本功能,少數作品在功能點設計、指標靈活性、可視化呈現方面有出色的表現。如果能讓數據的使用、分析過程更加流暢,支持用戶體驗更多功能,比如不但可以呈現數據,還可以做簡單的分析,那作品將更具有競爭力。”
十年賽題折射產業發展趨勢
一直以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被喻為軟件產業發展“風向標”。文偉平表示,綜觀十年賽題,可以解讀出軟件產業發展的三個特點:
一是從賽題的應用生態來看,從“最優數字分配策略”到“有限邊緣算力下的電路板故障檢測”和“信創平臺中的手寫輸入法”,可以看到,我國軟件產業正在逐步朝全生態應用的方向發展。十年來,賽題從最開始的基礎算法到數據庫、操作系統,再到IT硬件及平臺等,可以看出軟件逐漸從基礎應用擴展到IT系統的全生態應用,并且逐步實現國產化,緊貼國家自主可控的戰略需求,我國軟件產業正在加速成長,軟件的全生態競爭力也在不斷加強。
二是從賽題涉及領域來看,從“超級記事本”等簡單的生活應用,到涉及航空、電子商務、數字資產、旅游等各個領域,可以看出我國軟件已逐步應用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中,軟件產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為生產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與此同時,“十四五”是我國數字化戰略實施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數字“新基建”建設落地的五年,行業數字化必將在智慧城市、制造業、金融、能源等各行業全面開花,軟件產業也將保持高速發展、廣泛應用的態勢。
三是從賽題聚焦的產業發展方向來看,與新興技術融合的賽題越來越多,而這也反映出軟件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當前,軟件產業的發展呈現多樣化、智能化的特點。近幾年來,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軟件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擴展了新的發展方向,提供了高速多樣化的發展平臺。此外,軟件智能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在感知層,依托于大數據基礎的大數據感知、采集、分析和邊緣計算軟件加速發展;在傳輸層,高速移動、海量連接和低時延的移動通信軟件成為關鍵;在計算層,通過分布式計算集群、內存計算、流計算等處理海量大數據的各類計算軟件潛力無限;在分析層,有實現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認知計算、深度學習的各類軟件迎來新的市場機遇;在應用層,面向行業的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醫療、自動駕駛等智能應用軟件將進一步推動行業智能化水平。
產教融合 培育棟梁
培育滿足軟件產業發展規劃所需的軟件人才,加強創新能力支撐和智力資源保障,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動軟件創新人才培養工作邁上新臺階。2001年12月,《關于批準有關高等學校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通知》和《關于加快軟件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發布,正式拉開了創辦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大幕。而在去年6月份,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了《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出要聚焦國家軟件產業發展重點,在關鍵基礎軟件、大型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新型平臺軟件、嵌入式軟件等領域,培育建設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國高校的積極響應下,我國的產教融合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全國近40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結合各自定位和區域行業特色,探索不同的辦學模式,累計培養軟件工程高端人才超過20萬人。
軟件產業發展日新月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復合型人才、綜合素質高、攻堅型人才更受軟件企業歡迎。”文偉平分析,“第一,隨著產業的多樣化發展,企業越發重視復合型人才,不僅需要熟悉專業知識,也要具備軟件思維與先進軟件工程方法;第二,隨著軟件工程的復雜化,企業越發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團隊協作能力;第三,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企業越發重視攻堅型人才,要求軟件人才能夠結合新技術進行攻關,滿足現在軟件產業發展中多學科交叉的需求。”
為滿足新形勢下產業對人才的要求,各高校隨需而變,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產教深度互動育人路徑。“在培養模式上,相比較傳統的培養方法側重對學生軟件應用能力的培養,現有方法更加注重人才的創新能力。”文偉平表示,“各高校在培養工作中以實際生產需求為導向,以企業合作項目為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此外,國內開展的各類軟件創新開發比賽,比如其中影響最深遠的‘中國軟件杯’大賽,賽題結合產業發展前沿方向,也極大地促進了軟件人才的培養。”
此外,不僅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國家對企業人才的需求也有所變化。文偉平強調:“軟件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要結合行業發展,更要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因此,高校在軟件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需要做一些轉變。”
文偉平建議:首先,需要從市場需求驅動為主的圈子里走出來,逐步轉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主,結合國家戰略,著眼于基礎設施、工業軟件等國家戰略方向人才的培養。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有技術、有情懷、有擔當的創新軟件人才。其次,需要逐漸建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機制,在提升軟件人才技術實力的同時,也要培養先進的軟件工程方法與思想,更要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新能力、高素質的高級人才。最后,需要緊跟科學界、工業界最新技術,與行業骨干企業聯動,形成目標導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科研協作模式,以此來培養能夠滿足國家自主創新與軟件生態建設所需的人才,將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目標相結合。
>>錦囊妙計
決賽前應該怎樣優化作品,才更容易在決賽答辯中取得好成績?“實用性與創新性和諧統一,兼顧用戶體驗,這樣的作品更容易在決賽中脫穎而出。”文偉平為晉級決賽的選手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作品的應用價值非常重要,建議參賽團隊結合實際應用場景下的真實需求,對產品進行分析和優化,在決賽時能夠讓專家充分了解產品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軟件的創新性同樣非常重要,這也是將自己作品和其他作品區分開的關鍵因素,能設計開發出性能更好、效果更佳的作品,更好地與新技術融合,是一個作品的硬實力;
第三,在具備一定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價值后,就要結合用戶需求考慮產品UI、產品功能等,也就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去優化作品。畢竟在實際應用中,用戶體驗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軟件推廣與使用效果,進而影響到應用價值。
(本文不涉密)
責任編輯:wangyan
站點信息
- 運營主體:中國信息化周報
- 商務合作:趙瑞華 010-88559646
- 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