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IT基礎架構 > 網絡與安全 >
零信任如何下沉到地級市 揭秘數字化改革中的“紹興模式”
摘要紹興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在推動“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建設中,率先引入了基于“身份”的零信任架構,探索了一條數字化改革“下沉”中兼顧數據開放和安全的“紹興模式?!?..
在這場數字化改革的“下沉”浪潮之中,新的挑戰也不斷出現:如何充分發揮出海量數據的共享和流動價值?如何在確保業務應用不斷豐富的同時,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確保數據安全?如何平衡數據開放和安全之間的矛盾?能否解決這些問題,關乎著數字化改革的最終效果甚至成敗。
圖:紹興市“公共數據開放平臺”
作為浙江省知名的地級市,紹興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以下簡稱:紹興市大數據局)在推動“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以下簡稱:公共數據平臺)建設中,率先引入了基于“身份”的零信任架構,探索了一條數字化改革“下沉”中兼顧數據開放和安全的“紹興模式。”
“公共數據平臺”成為紹興數字化改革基石
紹興市大數據局成立于2018年11月,其核心職責是組織、指導、協調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發展管理工作,推進“互聯網+政務”深度融合、政府數字化轉型,尤其是組織協調公共數據資源整合、歸集、應用、共享、開放,推進落實各級各部門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
紹興市大數據局緊緊圍繞“1612”工作體系的要求,全力推進數字化改革,奮力打造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有效支撐黨政機關整體智治、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文化、數字法治全領域改革,積極建設“數字紹興”門戶,迭代升級“浙里辦”、“浙政釘”。
目前,紹興市數字化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效,5個項目被列為全省首批省級試點,數量位列全省第三,被市委組織部確定為2021年第一批“爭先進位、率先發展”先鋒單位??梢哉f,公共數據平臺已經成為助推紹興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數字化基石。
安全升級:從關注邊界防護到聚焦數據安全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隨著紹興市數字化改革的深入,公共數據平臺的安全建設也迫在眉睫。2022年3月1日,《浙江省公共數據條例》正式施行,它確立了公共數據平臺的法律地位,同時,又充分保障了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為公共數據的依法有序流動奠定了基礎。
在零信任架構實施前,政務外網普遍存在用戶賬號權限濫用、大量應用采用非加密的HTTP協議訪問、違規使用USB等外設存儲設備、終端“ 帶病”訪問導致應用系統感染等問題。API接口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帶來的數據泄露隱患也在急劇增加。
圖:紹興市“公共數據平臺”安全體系
前幾年,紹興市以安全合規為驅動,并按照等保規范(等保1.0)構建了“一個中心、三重防護”的安全防護體系,但隨著等級保護2.0規范發布,以及到“公共數據平臺”建設中大數據的快速發展,顯然,傳統的安全防護措施已不能滿足“公共數據平臺”新環境、新場景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網絡風險隱患增多,敏感數據更容易外泄。
隨著“公共數據平臺”互聯、在線、智能、開放,政務相關的敏感數據容易暴露給使用平臺的各類用戶,數據集中也使平臺更容易成為攻擊目標。同時,復雜多樣的政務大數據存儲在一起,內部惡意用戶出于經濟利益,與外部惡意用戶相互勾結獲取“公共數據平臺”重要資源,容易造成泄密或惡劣社會影響。
其次是業務安全措施匱乏,需引進先進的安全架構。
現有網絡安全措施基于傳統的網絡邊界防御方式,主要解決基礎網絡安全,其軟肋在于假定處于網絡內的設備和用戶都被信任,不再對其行為和訪問進行高安全性的認證和細粒度控制。這種傳統架構缺乏對用戶身份的持續認證和控制,無法有效地應對內部和外部威脅,容易造成業務被非法訪問、數據泄露等問題。
第三是產品堆砌現狀亟待改變,建設體系化安全解決方案勢在必行。
在過去,紹興市電子政務外網相應的安全措施和手段,大多以獨立建設為主,缺乏對安全防護體系的頂層設計,亟需進行全局性和領域性的規劃設計,建設縱深防御的安全體系,提高整體安全防護覆蓋能力。
全面認證、動態授信 落地以身份為基石的零信任架構
為應對上述挑戰,紹興市“公共數據平臺”決心引入以身份為基石的零信任架構:所有設備、用戶和訪問流量都需要被認證和授權,不再僅僅依靠網絡位置建立信任關系,從而面向業務建立全面身份化、持續認證化,實現業務的安全訪問、權限動態化的安全能力。
圖:零信任安全體系整體能力架構
首先是把好第一道關,通過持續的身份認證,確保每一個接入“公共數據平臺”的人員和設備都是安全可信。
紹興市“公共數據平臺”接入人員、設備和應用多,分布范圍廣,把好第一道安全關口就顯得至關重要。通過“零信任”架構的身份認證,拒絕未通過認證的任何人員或實體設備接入“公共數據平臺”業務體系,實現統一、精細化的身份認證與管理。同時,新平臺可根據數據的敏感程度和重要程度,結合訪問行為分析以及訪問設備環境狀態,給各類人員細粒度的動態授權,在不影響業務效率的前提下,確保數據訪問權限最小化原則。
圖:零信任動態可信訪問控制界面
其次就是云平臺外(用戶接入區)和云平臺(數據中心)內部部署零信任動態訪問控制安全體系,實現“內外兼防。”
全球數據泄露報告曾顯示,內部威脅正成為數據安全的最大風險之一。因此,在云平臺外,零信任訪問控制平臺會對接入區的人員、設備身份進行驗證,確保每一個接入都是安全可信。在云平臺內,零信任訪問控制平臺將業務行為作為持續監控的對象,通過細粒度以及動態化的授權方式,對異常流量及操作實現阻斷,層層保障數據中心內主機訪問的安全性,從而達到云內、云外環境下人、設備、數據的全面安全。
最后是基于零信任架構,為構建云、網、端縱深安全防護體系奠定基礎。
目前,云平臺廠商和云安全廠商獨立分建,相互制約,共同維護。通過以零信任動態業務安全體系為基礎,建設以大數據分析為驅動的智能化安全運營機制,被動防御與主動防御體系有機運轉結合,形成跨終端、跨網絡、跨平臺的檢測、預警、防護、響應一體的云、網、端縱深安全防護體系。
不過,作為代表國際主流方向的安全理念和策略,零信任在落地實施中,并非一帆風順。由于零信任架構需要與業務緊密聯動,因此該項目是網絡安全和IT、業務和監管等部門結合最深度、配合最緊密的項目,在落地實施中,會遇到業務和安全邏輯重構,甚至打破原有架構、推倒重來的情況,各方面的挑戰很大。最終,在紹興市大數據局、相關合作伙伴與奇安信零信任安全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將這些困難逐一克服,最終達成了可持續、易聯動的零信任整體解決方案。
穩定運行近2年 真正實現安全和便利兩者兼得
從實施效果來看,紹興市“公共數據平臺”零信任安全體系已經搭建出一個適用的、良性的、有效的、可擴展的安全運營和服務體系。截止目前,紹興市“公共數據平臺”零信任體系已大規模穩定運行近2年時間,覆蓋紹興市公共數據共享平臺、紹興市公共數據交換平臺、紹興市公共數據資源門戶、紹興市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這四大業務平臺。其中,API代理覆蓋紹興市222個應用接口調用,日均處理接口調用量約70萬次,業務高峰期日均處理接口調用量約400-500萬次,并提供接口調用全過程流量加密、內容驗證、流控、熔斷、安全防護等接口安全能力以及API接口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保證了相關數據中心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零信任安全體系區別于以往傳統安全體系的一大特點就在于:它真正做到了兼顧業務安全與工作效率。在部署零信任體系前,業務人員每次在使用工作相關的門戶網站或者業務系統時,都需要不斷重復輸入賬號密碼,效率低,體驗不好。通過部署了零信任體系,對接入“公共數據平臺公共數據平臺”的人員、設備等進行了全面梳理,對所有訪問實體,無論是用戶還是所用的終端設備、系統都賦予數字身份,并進行統一管理。運用統一身份管理并使用單點登錄系統后,“公共數據平臺”用戶只要通過了零信任體系的可信身份認證與安全檢查,便可登錄所需業務和應用,僅需經過一次登錄認證,就能訪問所有已授權的應用,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使用體驗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該項目的順利實施,也為零信任行業應用與實踐起到良好示范作用。2021年12月30日,紹興市大數據局零信任體系建設入選了中國信通院“2021守衛者計劃零信任優秀案例”,凸顯項目的創新性和領先性。
后記:
“沒有做零信任的廠商,只有實現了零信任的用戶”,這句話形象地體現了零信任落地的實際情況。目前零信任理念在國內的落地,仍然在不斷探索的階段,紹興市作為國內地級市的典型代表,通過從經營視角出發,和廠商一起來規劃和構建,最終實現了零信任實踐的成功落地,同時也為全省乃至全國市縣數字化改革中的數據安全建設,探索了一條可被廣泛借鑒和復制的“紹興模式”。
(本文不涉密)
責任編輯:楊光
站點信息
- 運營主體:中國信息化周報
- 商務合作:趙瑞華 010-88559646
- 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