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對話CIO >
“互聯網+”醫療 打造醫院便民惠民新體驗—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梁志剛
2020-05-08 10:29:26作者:路沙來源:中國信息主管網
摘要醫院的繁忙擁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吧硖幤渲小弊屓瞬粍倨錈?。不過,時至今日,可見的變化正在不斷發生!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以及互聯網+醫療的的推廣,開始讓就醫難題變得“不足為懼”。其中,透過宣武醫院的新技術應用及“互聯網+醫療”的實踐,可以窺見,一場醫療領域的創新變革正徐徐展開,便民惠民的新體驗正逐漸走到人們面前。...
隨著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日益深入 ,這些問題開始變得“不足為懼”。從整體來看,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持續深入實踐,不僅會簡化流程,提升患者就醫體驗,還可以實現醫院管理信息系統與臨床信息系統的協同發展,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繼而全面改善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梁志剛看來,從醫療信息化建設來講,如今電子病歷、互聯互通以及便民惠民是國家及醫院方面建設的重要方向。在電子病歷建設方面,電子病歷的建立,在整個醫院信息化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建設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患者,為醫務人員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極大地提升臨床工作效率,方便質控部門的監督管理,有效地促進醫療質量的提高。在互聯互通方面,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醫院精細化管理越來越重要。醫院信息化的互聯互通所提供的數據基礎,為醫院實現數字化、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石。在便民惠民方面,如今,越來越多的信息化技術被應用到傳統醫療領域,在線咨詢、遠程會診、網上預約掛號、手機查詢及繳費等新興互聯網醫療形式及便民工具不斷涌現,改善了患者的看病就醫體驗。
智慧建設加速實現數字醫療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以下簡稱“宣武醫院”)是一所以神經科學和老年醫學的臨床與研究為重點,以治療心腦血管疾患為特色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宣武醫院已經歷時20余年,但隨著醫院規模和患者的急劇增加,現有硬件設施及IT系統已經不能滿足正常的醫療需求。
梁志剛表示,宣武醫院的信息化建設規劃,目前以電子病歷、數據互聯互通以及便民惠民為主要方向。在宣武醫院信息化建設的20年里,各個業務系統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需求的提升不斷疊加。在此過程中,宣武醫院的思路是通過數據總線把業務系統形成松耦合。這一理念也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互聯互通標準,即通過集成平臺把各個業務系統串聯起來,在此基礎上做數據的分析、整合和利用,用于醫療、管理或是學科建設。
在構建整體集成平臺的基礎上,宣武醫院需要完成的是數據的集成以及流程的標準化,最后服務于醫院的整體管理。梁志剛表示,數據集成是搭建后臺數據的基礎,數據集成的服務對象首先應該是醫務人員,比如從臨床醫生的角度來構建信息的互聯互通,讓醫生可以實時地看到患者的臨床數據、病歷數據和檢查數據。另外,數據的另一個重要服務對象是管理者,利用核心業務指標的數字化呈現可以為領導決策提供支持。
不僅如此,宣武醫院還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不斷推進醫院數字醫療的進程。在物聯網的應用方面,通過手術室管理、醫生工服管理以及消毒供應管理的信息化,幫助業務流程更加優化、準確。舉例來說,以往醫生去手術室,更換手術衣的過程不能實現全流程追蹤,而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手術服全流程管理后,能夠幫助醫生最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手術衣,對醫生高效完成手術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宣武醫院的物聯網建設,不僅體現在為醫生工作流程提供服務,對患者也同樣具有服務價值。宣武醫院以神經學科為主,其中老年癡呆這個病種容易導致患者走失,通過物聯網設備為患者佩戴手環或腳環,一旦出離監控區域會自動報警,保障患者安全。
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宣武醫院做了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應用,希望通過患者病史的分析驅動診斷與鑒別診斷,通過病例的積累建立疾病知識庫,輔助醫生就診,同時解決一些初級醫生在診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宣武醫院開發的針對腦卒中患者致病原因的評估工具,對缺乏經驗的醫生進行指導,使其更加準確地進行診療。
梁志剛認為,在醫院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主要面臨的挑戰包括:第一是系統的穩定安全。第二是新技術的應用。第三是滿足政府的要求。政府有安全、數據、運行等方面的監管需求,對于醫療機構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夠將真實的運營情況向政府及時地告知,讓政府監管部門能夠及時地通過這種客觀的證據來了解醫院的真實情況。第四是角色的轉化。作為醫院的信息中心主任,如何更好地適應從一個技術的支撐者向醫院管理的參與者這樣一個角色轉化的過程,也是影響醫療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因素。
“互聯網+”醫療打造便民惠民新體驗
前不久,為方便廣大參保人員就醫購藥,北京市醫保局積極打通“互聯網+”醫保報銷渠道。一名64歲的冠心病患者通過“互聯網+”服務在線就診,完成了全市首單醫保在線報銷結算??梢钥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互聯網+”醫療在解決老百姓的就醫需求,尤其是解決慢性病患者的用藥需求扮演了重要角色。
與此同時,“互聯網+”醫療也得到了政策的廣泛支持。在近日發布的《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密切關注指導、及時總結各地的做法,將更多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支持定點醫藥機構提供“不見面”就醫購藥服務,及時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用藥需求。
關于“互聯網+”醫療服務,一直以來都是宣武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并且也走在了行業前列。在梁志剛看來,從公立醫院的角度來講,“互聯網+”醫療是醫院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延伸。其目的就是在實體醫院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和形式,將醫療服務延伸到患者從生病到康復治愈整個院前、院中、院后的全流程當中。
同時,梁志剛也強調,患者首診一定要在醫療機構現場完成,不能通過手機或者遠程的方式來完成,因為如果通過簡單的幾句話,就做出診斷或者治療方案顯得過于草率,也是對患者的不負責任。這就要求,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療結構一定要是復診醫院。
因此,在互聯網+醫療體系的建設上,宣武醫院一方面要通過提供室內導航、信息查詢、消息推送、人臉識別、自助掛號及繳費終端等服務,使得患者的就醫流程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目前,宣武醫院平均每天向患者智能終端發送檢查、檢驗結果6500余份,以數字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服務為患者節省就醫時間,提升診療效率。
另一方面還要通過智能終端或者手機端APP等形式,為復診患者提供關于用藥、病情變化等方面的健康咨詢服務。對此,梁志剛解釋道,“互聯網+”醫療還是著重面向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咨詢服務。慢性病患者不需要經常到醫院,通過線上交流的方式,可以使得醫生及時了解患者的基本健康狀況以及長期服藥的過程,基于此,醫生給予患者一定的健康指導。如果病情出現變化,需要現場問診的話,醫生還可以及時向患者提供復診預約的服務,便于患者醫院就診。
信息化建設不僅能夠為百姓節省時間和提高診療安全,還有很多服務應用。同時,國家目前推進的互聯網醫院、遠程會診,也是鼓勵醫療機構要結合新技術、新業務的發展提升為百姓服務能力的重要措施。在梁志剛看來,“互聯網+”醫療服務首先要解決患者健康咨詢和復診預約問題。其次就是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不斷簡化就醫流程,提升就醫體驗。當然這個過程一定要緊跟國家政策、醫療領域資深規律以及老百姓的需求。
(本文不涉密)
責任編輯:路沙
站點信息
- 運營主體:中國信息化周報
- 商務合作:趙瑞華 010-88559646
- 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